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5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799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96篇
  247篇
综合类   1584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119篇
畜牧兽医   123篇
园艺   83篇
植物保护   27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度放牧干扰对草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天相  刘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67-6568,6612
综述了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超载放牧干扰下草地严重退化;禁牧、轻度干扰的围栏草地,生物多样性也不高;而中度放牧却促进了草地的生长,草地产量、质量和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轻、中度退化草地,应提倡中(适)度放牧干扰,以促进我国退化草地的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992.
干扰对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高等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次生林抚育改造 32年,经过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择伐上层保留木),部分红松已进入主林层,形成优势 种群.林分乔木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红松在林分各层均有分布.林分各层次之间在蓄积分 配上,第Ⅰ层林木蓄积最大,第Ⅱ层次之,第Ⅲ层最小,第2次上层抚育采伐作业前蓄积比 为5∶3∶2,作业后为4∶4∶2.对林分大径木(20 cm以上)、中径木(14~18 cm)、小径 木(14 cm以下)蓄积比进行统计分析,采伐前为5∶3∶2,采伐后为4∶4∶2.同时,各试验区林木径阶呈连续分布,且中、小径木株数较多,呈现出健全的林相,为目前较理想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其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均高于皆伐上层林木的林分,而与对照区差异较小.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在上层抚育时,择伐上层林木比皆伐上层林木在保护高等植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当前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旅游发展战略策划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结合东黄山度假区旅游发展战略策划的实证研究,论述了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在地方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即查找"病因",理清旅游发展思路;定位主题,确定地方旅游核心吸引力;整合资源与市场,促进旅游发展理念升级;战略引领,搭建旅游发展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994.
放牧干扰对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放牧干扰是改变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东祁连山高寒草地放牧干扰梯度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过程中,牲畜的啃食、践踏等作用干扰了草地环境,改变了群落内物种的竞争力和环境条件,使群落类型和种群组成与分布发生变化,物种优势地位发生更替,从而引起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群落丰富度逐渐下降。多样性指数在中牧或重牧阶段达最大值,过牧阶段也较高,略有所增加, 主要是由于群落均匀度的增加。生活型功能群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放牧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是一种常见现象,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进化和演变的外在驱动力。其利弊取决于干扰本身的性质、强度以及草地群落的结构特征,适度的放牧干扰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  相似文献   
995.
以合肥蜀山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危害后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受损程度(轻度和重度)的马尾松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氮(DON)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受损的马尾松林土壤N、P、NO3--N和A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K、Ca、Mg含量则相反。经方差分析,重度受损林分土壤的NH4+-N和NO3--N含量显著高于轻度受损林分,而土壤的K、Ca、Mg含量表现为轻度受损林分显著高于重度受损林分。不同受损的马尾松林土壤DOC和DO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且在同一土层内重度受损林分均略高于轻度受损林分。相关性分析显示,重度受损林分土壤DOC和DON含量分别与土壤N、P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A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分别与Ca、Mg含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轻度受损林分土壤DOC含量分别与N、P、NO3--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Mg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DON含量仅与Ca、NO3--N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6.
研究林隙结构对天然林更新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以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及干扰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的28个林隙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其林隙大小结构、年龄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及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中,冠林隙中10-2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扩展林隙个数以<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林隙年龄以10-15 a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林隙形成方式主要是折干与掘根风倒共同作用,占总株数的57.14%.林隙多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平均每个林隙有4.04株形成木,形成木的径级以10、20cm为主,占与82.30%.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2.84个·km-1,冠林隙和扩展林隙的形成速率分别为2.08和7.02 m·km-1·a-1.林隙干扰的周期为476.19 a  相似文献   
997.
乡村旅游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以辽宁省鲅鱼圈区为例,在研究鲅鱼圈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优势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鲅鱼圈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并结合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经验,为鲅鱼圈区未来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旅游干扰下山地景区水蚀强度和经济损失变化规律,以水蚀典型区——西白杨沟流域山地景区为案例地,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CSLE)与水蚀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定量估算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水蚀经济损失,分析西白杨沟景区水蚀经济损失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差异显著。与对照组相比,重度干扰区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及土壤孔隙度的降幅分别为51.67%、32.23%、13.30%;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及有机质含量均随干扰强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却趋于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轻度、中度、重度干扰区植被覆盖度分别下降14.18%、43.32%、92.35%。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可蚀性K值与生物措施B值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与轻度干扰区相比,中度、重度干扰区土壤侵蚀模数增幅分别为79.31%、204.79%。场内经济损失、场外经济损失及水蚀经济总损失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场内经济损失远大于场外经济损失,土壤养分损失及植被多样性损失作为水蚀经济总损失的主要部分,二者在轻度、中度、重度干扰区分别占水蚀经济总损失的93.56%、92.68%、94.94%,且干扰强度为中度、重度时,植被多样性损失高于土壤养分损失,分别达1.17×104元·hm-2·a-1和2.49×104元·hm-2·a-1。植被覆盖度对水蚀经济损失响应最为敏感,植被覆盖度每减少1%,水蚀经济损失增加4.98×104元。研究表明,旅游干扰强度是影响山地景区水蚀强度和经济损失的关键因素,为此应结合土壤侵蚀参数分析,加强山地景区土体裸露化管理,种植耐践踏植被,核算旅游容量,控制旅游干扰强度。  相似文献   
999.
武术文化也可称是无形资产,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对其开发的是否合理对武术文化资源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即层次分析法,以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对其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估,得出各个对应指标的权重。结论显示:通过AHP法对河南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武术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的总体得分较高,说明其融合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提出了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深度融合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和2012年安徽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对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等进行测定,运用SPSS19.0相关性分析法和空间错位分析法实证分析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空间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呈弱负相关;旅游资源优势度等级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存在空间错位的现象。为此,必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